秘氏

历史来源

秘[秘,读音作bèi(ㄅㄟˋ),亦可读作bì(ㄅㄧˋ),但不可读作mì(ㄇㄧˋ)]

姓氏渊源:
  第一个渊源:源于官职,出自秦、汉朝时期秘祝之官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  据史籍《姓氏考略》记载:“汉有秘祝之官,以官为氏,望出天水。其后裔以官名秘为姓。”
  秦朝以来有所谓“秘祝”之官,最早由战国末期秦国宰父吕不韦秘密创立,以维护秦始皇嬴政的功德尊严,汉朝时期沿袭之。
  “秘祝”的主要任务是,凡当有帝王国君有不详的灾难、祸事、过错等发生,就将其移过于指定的臣子名下,由该臣子承担灾过,这个过程称为“秘祝”。其职能,类似于战国初、中期的各诸侯国宫廷卜师或太史令“行褂”。不过,卜师或太史令是公开“行褂占卜”、祈算福祸,而“秘祝”则是当已发生灾祸或有灾祸苗头时,或氏在帝王国君有过错时,将其秘密地转嫁给臣子或民众。当然,“秘祝”有时也有在帝王的旨意下将祥福之事秘密转移给亲信臣子之事,但毕竟极少。
  “秘祝”之官由王族贵胄或帝王极其亲信之人担当,仅对帝王一人负责,多为世袭,权势极大。汉文帝刘恒对此官职曾深感痛恶,他在汉前元十三年(公元前166年)下诏,废除了“秘祝”之官职,并且对众大臣声明:“即便是百官的错误和罪过,也要由皇帝来负责!”由此,开启了汉王朝“文景之治”的宏伟篇章,为后来的汉武帝创建雄居东方的大汉帝国奠定了基础。
  “秘祝”的后裔以其官职之称为姓氏,以念先族威赫,世代相传,称秘氏。
  第二个渊源:源于姜姓,出自十六国时期陇西南安郡古西羌豪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  著名汉朝史学家范晔在《后汉书》中记载:“西羌之本,出自三苗,姜姓之别也。其国近南岳。”又据史籍《西秦录》记载,“秘姓为西羌姓,出南安郡西羌豪门,其首领秘宜曾帅诸羌胡五万余人归降于西秦国。”
  公元385年11月,代镇使持节、都督讨西胡诸军事、镇西将军乞伏国仁,在苑川河畔建立了西秦国,东征西讨,使西秦国雄傲一时,位于南安郡(今甘肃陇西)的西羌族豪门首领秘宜,将所统部族归附于乞伏氏所建西秦国。这部分西羌族人的后裔中,有人取其氏族首领“秘宜”的汉字谐音为姓氏,称秘氏。

分布:
  今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东西秘村,河北省晋州市秘家庄、无极县、博兴县,山西省长治市,天津市等地、县,均有有秘氏族人分布,人口总数约一万余。
  四.字辈班派:
  河北无极秘氏字辈:“天玉光登金如广”。

家族名人

触 屏 版